客服-白白 发表于 2019-1-19 11:05:21

乐道廊坊 | 古韵廊坊,古城纪事(中)

古韵廊坊
古城纪事(中)
安次县城:安墟、安城县、东安县

安次县城为京城东南首邑,城址靠近永定河,多遭水患。明洪武二年(1369)县址移至的第二年,主蒲华德芳始建土城和县署,因是初建,规模较小。天顺年间,知县于壁、成化初年主簿何瑛,在城外开始挖掘壕堑。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蒋升重新修建城池,增建县城东门,称“镇东门”,正德六年(1511)知县周义修筑城墙,增建三个城门,分别为安西、平南、拱水。至此,县城的四门已经健全。嘉靖十六年(1537),知县刘继光先稍加修整,改换门额,将拱北门改为“迎恩门”,镇东门改为“曙海门”,平南门改为“通津门”,安西门改为“宗山门”。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县成印将城基扩展到宽约为 5.67 米,城墙顶部收缩到宽约为 3.33 米。高约为 7.33 米,城垛高约为 1.67 米的规模。同时,将城堑壕深挖至约为2.67 米,宽 4 米。嘉靖二十九年(1550)春,用青砖包镶四个城墙的墙角。墙角各约为 133.33 米,在上面修建四座角楼,同时修筑北门,并在北门外建一座外瓮城,在城上面建造两重檐的重楼。在城墙上建造 6 处观望台。同时,在城外建 4 处窑厂,用窑厂烧成的砖包镶城池四周。
隆庆二年(1568),知县刘浩奉旨修筑砖城。县内各富绅共捐银购买 700 多万块砖、20 万千克石灰,使县城变成能攻能守、坚固的城池。崇祯元年(1628),知县欧阳保重新修建四个城门的城楼,改门额为“东升”“西爽”“南明”“北拱”。
康熙十五年(1676)9 月,知县李大章修缮被水患毁坏的城墙。为减少银赋,李大章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银,籍内乡绅大户也纷纷捐银捐物,修缮城池。修葺后的县城东面阔 764 步,垛口 470 个;城南面阔 710 步,垛口 513 个;城西面阔 560 步,垛口 393 个;城北面阔 800 步,垛口 556个。城池四面总阔 2824 步,建有垛口 1962 个。
乾隆九年(1744),清河道王照张贴布告,原勘查砖城改为修筑土城,共核算修土城需花费白银32 700 两。同治六年(1867),代理知县张鹏云扩修城池。城池总长计约为 5 215.33 米,高 5 米,顶部宽约为 2.67米,底部宽 4 米。同时,修建四座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每座小城高 8 米,宽 10 米,长约为 6.67 米,又修建八间四个城门守卫住的房子。中华民国三年(1914),县城总长 3.5 千米另 240 步,其中东阔 764 步,南阔 718步,西阔 560 步,北阔 800 步。城高 9 米,底阔 5 米,壕堑宽 4 米,深约为2.67米。由于民国年间军阀混战,特别是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占领时期,城内外主要建筑被毁,城墙年久失修,加之永定河多年水患和泥土淤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县城外比县城内地面高出近 8 米。1950 年,安次县委、县政府及所属机关搬到廊坊镇内办公。1956 年,永定河大水,历经近 600 年的安次县城被洪水淤平。

▲图为水灾后的安次县城
永清县城:平曲侯国、益昌侯国、通泽县、武隆县、会昌县

永清县城位于永清县中部偏西。唐朝如意元年(692)析安次置武隆县,县城治所设在今永清城内。唐朝景云元年(710),改名惠昌县。唐朝天宝元年(742)更名为永清县。明朝正德五年(1510),朝廷拓土始建县城治所,县城南北周长约2.5千米。明朝隆庆二年(1568),废拆城内的寺、塔、观、庙等建筑,重建砖城。因永清县城位于永定河故道,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朝廷拨银多次修葺。据旧志记载:旧治所日久倾颓,其街道布局、建筑规模、无从稽考。
清康熙年间,永清县城为近方形,设有四门,治所面积1.53平方千米,城内的东西、南北大街整齐划一,相互对应。县城中心处为十字街交点,县衙署在治所中心位置。县城内的仓储、亭台、寺庙以及所属各管理部门布局合理。清朝自民国年间,因连年水患,军阀混战,民生经济萧条,永清老县城治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全部被毁。
固安 : 方城县、长乡县、固安州、第一联合县、第三联合县、新固县

固安县城位于县境北部,其治所始建于唐朝贞观元年(627 年)。县城原有较坚固的城墙和完备的县治设施。据《辽史》记载:辽宋时期固安县治县有城池可供守备。元朝末年,原来的土城因岁久失修而颓圯,护城壕也已淤塞。明朝正德年间,刘六、刘七率领农民起义军轻而易举攻占固安全境,震撼了朝廷。正德十四年(1519)知县王宇在廷臣芦雍的督促下,征集本县及永清、霸州等地民夫 3 000 人,营造固安土城(以甃坯堆砌)。工程历经 9 个月,耗官银 7 万两。修建后的城池呈长方形,南北长 708 步,东西距 380 步,周长 2.5 千米又 269 步。城墙高约为 7.67米,下宽与高度相同,上宽 2.5 米。城四面居中各开一门。东门名为宁远,西门名为丰乐,南门名为薰门,北门名为拱极。城墙各门之上均营造层楼三楹。明嘉靖六年(1527),知县李玦主持,沿外墙挖掘护城河,水深 5 米,宽约为 6.67 米。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至明朝崇祯元年(1629),朝廷先后三次修建县城,使城墙增高至约为 9.67 米;城墙底部宽 11 米,城墙顶宽 3 米;砌垛口 1 211 个,增设炮眼 600 孔;把护城河扩挖深 10 米,宽约为 13.33 米,另在护城河两侧各筑 1 道高约为 2.33米,宽约为 1.67 米的土围,城门前装有吊桥。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城墙坍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固安一带大雨成灾,城墙尽溃。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朝廷拨银重建砖城,周长3.2千米,城高约为6.33米,底宽约为 5.33 米,上宽 4 米,各门依原样重修,仍沿用旧名,至民国初年,城墙保存完好。经过民国末年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县城迭遭破坏,城墙千疮百孔,弹痕累累。1946 年底,国民党军队近万人进攻固安县城,县城再遭破坏。1958 年,县城残墙被拆毁。1956 年、1963 年两次洪水,县政府在原城基上筑堤防洪。1975 年旧城改造,原城基全部拆除,古老的固安县城荡然无存。现在的永定路、育才路、新源街、新昌街 4 条街道为原固安老县城外濠旧址。
明清时期,固安县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县衙、迎宾馆、学宫、文庙、钟鼓楼、社稷坛、城隍庙、关帝庙、三佛寺、马神庙、吕祖祠、普济庵、八蜡庙等 20 多处。经过多年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内各类古遗迹多数被破坏无存。

三寿先生 发表于 2019-1-19 13:28:35

呦,还是一系列啊

噜噜love葱 发表于 2019-1-19 13:32:04

了解了解

Lin 发表于 2019-1-19 13:32:32

方城县,我转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乐道廊坊 | 古韵廊坊,古城纪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