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固安各村村名的由来,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的?

固安县域古属方城邑, 隋开皇九年(589) 设置固安县。固安,其含义以字意释为:“固”者,稳固也,“安”者,平安 安全也,取“江山稳固 人民平安”之意也。治方城,属幽州涿郡。经历代沿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属保定专区 通县专区天津专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1989年4月隶属廊坊市至2009年无变化。


固安村名由来—牛驼镇

北流邵:
明永乐三年(1405)刘、邵两姓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刘邵村,后此村分为南北西村此村居北,称北刘邵,后衍为北流邵。

北王起营:
明洪武末期,约洪武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394~1399)有位王姓将领随燕王北征,在此地南扎营两处,后起营继续北征。有兵卒在北扎营处落居立庄,为纪念王姓将领,称北王起营。

北小营:
明朝末年(1644),刘氏从今马庄镇南小营村迁居此地立庄,故以方位取名北小营。

北斜:
此地为古河道。明洪武年间(1368~1399)有曹、张二姓迁居此地建村。由于河流至此较斜,房屋也依河形建筑,所以整个村子成斜状。当时此地南北建有两个小村,分为南、北斜,此村在北,故称北斜。

北赵各庄:
元朝末年(1368)赵氏从外地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为赵家镇。清初柏姓人丁兴旺称为大户,改村名为柏家赵各庄,后衍为北赵各庄。

北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此地建有南北两个小庄,依方位称南北庄,此庄在北,故称北庄。

崔家营: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崔氏迁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崔家营。

大方庄:
明万历年间(15573-1620),此地建有洪觉寺一座,寺中碑文记载,村名为西坊庄。明崇祯五年(1632)分为东西两庄,东为东坊庄(属永清县管辖),西为西坊庄,后改为大方庄。

大孟江: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此地重修二郎庙,庙钟上有"方城地大孟江"字样,就此可确定此村建于隋朝以前,称大孟江。

大沙垡:
京开公路从村中穿行而过。元朝末年(1368),此地是一个大沙土岗子,定居者以开店为生,故取名沙垡店后改名为大沙垡。

大吴村:
太平河沿村西流过。元宪宗五年(1255),吴姓从外地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吴村。后村东南又建小村,名小吴村。故吴村便自然称大吴村。

大园子:
清光绪初期,约光绪元年至光绪六年(1875~1880)此地为田马坊村的菜园子,种菜人在此居住,繁衍成村,称田马坊园子,1945年改称大园子。

郭翟村:
此系古村,建于宋代。明洪武初期,约洪武元年至洪武八年(1368~1375)此地重建一洪仁寺。郭氏在此看守,保管寺产,后繁衍成村,以姓氏取名为郭翟村。

洪家场:
系洪氏满族聚集村。据史料记载,清代初洪氏祖居北京西直门外,属满族镶红旗人。于1700年后修建于成龙陵墓时,作为建陵盟管移居此地落户,至19世纪初形成村落,定名洪家场。

后庞家务:
明永乐三年(1405),庞氏到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庞家务。后分为南北两村。此村居北,称后庞家务。

后邱家营:
明万历年间(1537~1620),邱氏从外地迁此立庄,故以姓氏取名邱家营。后此村南北分开,本村在北,故称后邱家营。

黄官营:
此系古村,建于明朝年间。传说宋朝有位叫黄忠的宦官在此定居,故改名为黄官营。

霍辛庄:
明嘉靖初期,约嘉靖元年至嘉靖九年(1522~1530),霍氏从山西迁此定居立庄,以姓氏取名霍新庄,后衍为霍辛庄。

金家营:
明万历初期,约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八年(1573~1590),金氏从外地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金家营。

李官营:
明万历末期(1600~1619),李氏迁此定居建村,因邻近黄官营,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李官营。

梁家庄:
明永乐三年(1405),梁氏从山东迁居此地,故以姓氏取名梁家庄。

刘颉城:
此系古村。明永乐二年(1404),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刘颉城。

琉璃:
此系古村,建于金元时代。至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八年(1403~1410),刘氏从外地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刘立村,后衍为琉璃村。

路马坊:
明洪武末期,约洪武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394~1399),燕王扫北时,此地驻扎军队,议大马坊,后路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为路马坊。

罗颉城:
此系古村。明永乐二年(1404),罗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罗颉城。

毛家营: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毛氏从山东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毛家营。

门铁营: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门、铁两姓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门铁营。

南柏:
太平河从村中南北流过。宋初太平河在此地有两个摆渡口,后有人在南摆渡口定居建村,称南摆后衍为南柏。

牛驼一村、牛驼二村、牛驼三村、牛驼四村、牛驼五村、牛驼六村:
位于牛驼镇政府驻地,京开公路、京九铁路沿村西南北穿行,忙牛河流经村南,村名来历见牛驼镇基本情况。

前庞家务:
明永乐三年(1405),庞氏到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为庞家务。后分为南北两村。此村居南,称为前庞家务。

前邱家营:
邱氏从外地迁贸后此村南北分开,本村在南故称前邱家营。

乔翟村:
宋朝末年(1279),乔氏从外地迁此立庄,因与郭翟村毗邻,故取名乔翟村。

商家营:
明永乐五年(1407),商姓人家到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商家营。

田马坊: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此地为南北交通要道,因此建立马坊,田氏在此看守,后传宗接代,繁衍成村,以姓氏取名田马坊。

万家庄:
明永乐五年(1407),万氏从山东到此建村,故以姓氏取名为万家庄。

王翟村:
宋朝末年(1279),王氏从外地迁此立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立庄,因与郭翟村毗邻,故取名王翟村。

魏颉城:
太平河由村东南经过。此系古村,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魏氏从山西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魏颉城(颉城取文明、兴旺、发达之意)。

武家营:
太平河从村西流过。宋代吴氏从外地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吴家营,后村中武姓成为望族,即衍为武家营。

小孟江: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此地重修二郎庙,庙钟上有"方城地小孟江”,就此可确定此村建于隋朝以前,称小孟江。

小沙垡:
明朝有人在此建村,因邻近大沙垡,故得名小沙垡。

袁翟村:
宋末袁氏从外地迁此立庄,因与郭翟村临近,故取名袁翟村。

赵辛庄:
此系古村,元代称嘉禾乡,后赵氏家族人丁兴旺,明永乐年间(1403~1425)改称赵新庄,后衍为赵辛庄。

郑家营:
明洪武末期,约洪武二十七年至洪武三十二年(1394~1399),燕王扫北时,郑氏从山东黑牛山随营而来,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郑家营。

中所营:
明永乐二年(1404),钟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钟氏营,后逐渐衍为中所营。

庄户上:
明永乐三年(1405),王氏从外地迁居于此,以姓氏取名为王庄窠上,后简称庄窠上。1974年后改为庄户上。

尚各庄: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八年(1403~1410),尚氏从外地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尚家庄,后衍为尚各庄。

王龙:
此系古村,建于金以前。辽代初年(907)在此建立一"尊胜陀罗尼经幢"东西各建有厢房,内有十八罗汉,王氏在此看守,子孙繁衍成村。街道弯曲不直,好似龙形(整个看,尊胜陀罗尼经幢为龙角,东西厢房为龙眼,大寺内卜八罗汉为龙牙,街道为龙身),

南陈村:
明永乐年间,陈氏从外地迁居此地立庄,以姓氏取名陈村,清宣统二年(1910)为与涿县的陈村区别,改称南陈村。

纪家营:
明永乐三年(1405)纪氏从外地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纪家营。

杨各庄: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杨氏从外地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杨各庄。

林城铺:
此村建于明代,为了防范,在交通要道上建立了十里一墩,五里一堡,当时林城村东是南北交通要道,在此建立了一个堡,称林城堡,后衍成林城铺。

南赵各庄: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赵氏迁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赵家庄,后衍为赵各庄,明崇祯五年(1632),为与本镇的北赵各庄区别,改称南赵各庄。

林城:
原为林城一村、林城二村、林城三村三个行政村,2003年三个行政村合并为林城工委。此村始有人居,可追溯至西周。系汉时临乡侯国故地。据固安县志记载,汉临乡侯国在固安县城南五十里,即今临城也。后衍为林城。

南王起营:
明洪武末期,约洪武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394~1399),有位王姓将领随燕王北征,在此地南扎营两处,后起营继续北征。有兵卒在南扎营处落居立庄,为纪念王姓将领,称南王起营。

郭村:
此村元以前始有人居。明洪武初期,约洪武元年至洪武八年(1368~1375),此地重建一洪仁寺。郭氏在此看守,保管寺产,后繁衍成村,以姓氏取名,始称郭村。

南流邵:
忙牛河从村东流过。明永乐三年(1405)刘、邵两姓到此定居,以两姓氏取村名为刘邵村,后此村分为南北两村,居南者称南刘邵,后衍为南流邵。

固安村名由来—宫村

大杨先务:
村东有忙牛河,村西有总干渠流过。原为大杨先务乡所在地。建村于北宋。杨家将戍边得胜班师时,部分兵卒失落定居于此,繁衍成村,取村名大杨先务。

大岗头:
此系古村,建村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胡、陈两姓居住于此,因位于大沙岗的南端,故名大岗头。

西宫村:
村西有总干渠流过。清顺治十年(1653)建村因位于宫村镇西,取名西宫村。

太平庄:
村西有总干渠流过。此系古村,建村于明末。有郭、韩、陈、王四家在此居住,取平安顺利之意,得名太平庄。

北芦庄:
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盛产芦苇,有人到此洼地北面定居,且以加工芦苇为生,按地理分布取名北芦庄。

东芦庄:
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盛产芦苇,有人到此洼地东面定居,且以加工芦苇为生,按地理分布取名东芦庄。

西芦庄:
村西有总干渠流过。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盛产芦苇,有人到此洼地西面定居,且以加工芦苇为生,按地理分布取名西芦庄。

蔡庄:
村西有大清河,村东有总干渠流过。清初蔡姓于此定居,称蔡庄。

贾庄:
清嘉庆初期,约嘉庆元年至嘉庆七年(1796~1802),贸姓到此定居,称庄。

赵庄:
村西有大清河,村东有总干渠流过。清顺治年间( 1644-1662),旗人庄客赵姓定居于此,故称赵庄。

申庄:
村西有大清河,村东有总干渠流过。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申姓在此定居,称申庄。

四姓庄:
村西有总干渠流过。清光绪年间(1875~1909),由申庄等村迁来申、郭、焦、陈四姓在此定居,称四姓庄。

公议村:
清光绪年间(1875~1909),有三姓在此定居,后陆续迁来数户,日伪时期,一次会议上大家为村取名,据此称公议村。

东杨先务:
忙牛河从村中间穿过。北宋杨家将成边得船班师时,遗留下兵卒定居于此,因位于大杨先务东,故称东杨先务。

北公由:
村北有廊涿公路通过。此系古村,建于宋辽时期,公由村明以后有南、北、中之分,俗曰三公由,其初原为一村,名曰公由里,又叫中由里,概统三公由而言,此村居北,故名北公由。

中公由:
此系古村,建于宋辽时期。公由村明以后有南、
北、中之分,俗称三公由,其初原为一村,名日公由里,又叫中由里,概统三公由而言,此村居中,故名中公由。

郑各庄:
村西有大清河,村东有总干渠流过。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郑氏在此居住,称郑各庄。

兴隆庄:
村东有总干渠流过。清同治年间(1862~1875),张、王等数姓到此居住,取繁荣昌盛之意,称兴隆庄。

辛立村:
村西有大清河。清光绪年间(1875~1909),由涿县刁沃村搬来几家在此居住,因其附属于刁沃,定村名为小刁沃。1949年归固安县易名新立村,后衍为辛立村。

兴隆店:
村东有总干渠流过。清乾隆初期,约乾隆元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36~1756),杨、王、纪三家搬来居住,开一大客店,店旁边有一条官道和一眼官井此处较兴隆,遂起店名为兴隆店。而后建村,亦定村名为兴隆店。

北马村:
原为北马乡驻地,此系古村,建于宋朝。此地为宋军的饲马之地,起名为大昌村。后依居住方位分东、西、南、北四村,此村居北,故名北马村。(西马村,明代因疾病流行,人口分散迁居而消失。)

东米各庄:
此系古村,建于宋朝,此地为宋军杨家将的草料场,称米家庄,后衍为米各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分为东西两庄,此村居东,称东
米各庄。

西米各庄:
此系古村,建于宋朝,此地为宋军杨家将的草料场,称米家庄,后衍为米各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分为东西两庄,此村居西,称西米各庄。

东北村:
村东北有永定河流过。此村建于明初,名北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分为东西两村,此村居东,取名东北村。

西北村:
此村建于明初,名北村,1945年分为东西两村,此村居西,取名西北村。

北赵:
村东有忙牛河流过。分为北赵一村、北赵二村、北赵三村3个行政村。此系古村,建于宋朝。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因赵姓是大户,故以赵姓得名赵村,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赵。

南赵:
村东有忙牛河流过。此系古村,建于宋朝。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因赵姓是大户,故以赵姓得名赵村村子,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取名南赵村。1974年后称南赵。

门村:
村西有忙牛河流过。此系古村,此地为宋军阵门,故称门村。

菜园:
此地为门村菜园,1961年门村迁此地几家另立新村,取名为菜园。

东杨村:
村北有永定河流过。明万历初期,约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三年(1573~1585),杨姓迁此立村,取名杨村。清咸丰年间永定河决口,将其冲为东西两村,此村居东,称为东杨村。

西杨村:
明万历初期,约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三年(1573~1585),杨姓迁此立村,取名杨村。清咸丰年间永定河决口,将其冲为东西两村,其西为西杨村。

门村营:
此系古村,此地为宋军阵营,西北为阵门,后有人迁于此地居住,取村名为门村营。

东徐:
分为东徐一、东徐二两个行政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5),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徐姓一家在此居住,称徐村,后徐氏兄弟分居于东西,1974年有东徐与西徐之分。此村居东,称东徐。

西徐:
明永乐年间(1403~1425),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徐姓家在此居住,称徐村,后徐氏兄弟分居于东西,1974年有东徐与西徐之分。此村居西,称西徐。

东马村:
村南有廊涿公路通过。此系古村,建于宋朝。此地为宋军饲马之地,起名为大马村。后依居住方位分东、西、南、北四村,此村居东,故名东马村。

南马村:
村西有忙牛河流过,村南有廊涿公路通过。此系古村,建于宋朝。此地为宋军饲马之地,起名为大马村。后依居住方位分东、西、南、北四村,此村居南,故名南马村。

马公庄:
村南有廊涿公路通过。建庄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此地周围相邻马村、公由、齐庄头各取一字组成。

固安村名由来—马庄

独流:
县境内有名的大村。村西有固马公路通过,原为独流乡政府所在地,1996年并入马庄镇。全村分独流一排、独流二排、独流三排、独流四排4个行政村。北宋仁宗初期,有人迁此定居,因当时有条赵王河流经村旁,河身主段别无支流,故取村名为独流。

井田营:
虹江河从村东流过。清雍正二年(1724),御史顾如华奏复井田旧制,于此地划出井田200顷,此地便为清初试行井田遗址,初李姓在此定居后又搬来旗人莫家,取村名为井田营。(初名鞑靼营,后改井田营。)

岳家务:
虹江河从村东北流过,宋朝岳飞胜利归朝时,一些伤员及落伍部队行至这里落户,并给此处取名岳家务。

南宋村:
南宋景炎元年(1276),宋军曾在此驻扎后有兵卒落居于此,故取名南宋村。

辛庄户:
明崇祯十七年(1644)此地为岳家务周氏场院,后有辛姓人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为辛庄户。

王明庄:
《新五代史》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四月北征,路过此地,时值天明,后有人定居于此,因古代称最高统治者为王,又值天明到此,故取村名为王明庄。

柳林庄:
此村分柳南、柳北两个行政村。此系古村,建于隋朝,有人从山西迁来,建村于一片柳林内,故取名为柳林庄。传说,牛郎用杠子挑着孩子去追织女时,用的筐就是这里编的,编筐是村内传统特色产业。

魏家村:
郑家村干渠从村东通过。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魏氏迁此定居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魏家村。

小楮林:
清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方氏从大楮林迁居此地占产立庄,取名小楮林村。

河套:
郑家村干渠从村东通过。此地有条赵王河,宋朝初期,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用这条河流运送军粮定名运粮河,此河环绕村庄,四周绿树成荫,定名河套村。

谷家村: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谷氏迁此定居建村,以其姓氏取村名为谷家村。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不让日军在地图上复现这个村,改名为西广村,日军投降后复称谷家村。

姚家村:
清康熙初期,约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一年(1662~1672),姚氏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姚家村。抗日战争时期,此村名东广村,日军投降后复称姚家村。

东桃园:
固马公路从东村口经过。此村始建于晋朝,名为易水村,由于气候土壤适宜种植桃树,明永乐年1司已遍地桃树,村名改为桃园。传说天降大雨,电闪雷鸣,地上被劈开一条深壑,把村子隔成两半,沟东称东桃园,沟西为西桃园。此村居东故名。

西桃园:
村名来历同东桃园。此村居西故名。

辛家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郝氏迁此定居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郝家屯,后有辛氏迁来,繁衍成大户,改村名为辛家村。

杨家圈:
明末清初,有杨姓在此圈地建庄,故以姓氏取村名为杨家圈。

东庄:
固马公路从村东通过,岛蒲公路从村南口向西通过。明朝初建村,因村址紧靠马庄东边,故取村名为东庄。

裕泉庄:
清宣统三年(1911),一位举人路过此地,在村投宿,得到很好照顾,临行说,此地人们生活富裕,财源像泉水会源源不断。后来村人遵从举人吉言将村改名裕泉庄。

郑家村:
马蒲公路从村南头向西通过。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郑、蒋两姓迁此立庄,以俩姓氏取名为郑蒋村,后改称郑家村。

蒲落垡:
马蒲公路自东向西穿街而过,通往高碑店市区。北宋年间,大沙河流经村东,水丰地肥蒲草丛生,村人割蒲草于垡下以肥地力,故取村名蒲落垡。

杨庄子:
马蒲公路从村北通过。宋末在此地建一石佛寺,杨氏在寺旁建村,以其姓氏取村名为杨庄子。

南小营:
明永乐二年(1404),王、高、蒋、平、郑五姓氏,从河南"小营"迁来,到此建村定居,为纪念原籍取名南营,后与东西小营合并一村,统称南小营。

林子里: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8),此地是一片大树林,宋军在此扎过营,后有人在此建村原名董家林,后改村名为林子里。

兴业庄(原名蛮庄):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8),宋军从南方到此驻扎,后有卢、李、邓三姓氏人迁来定居,因当时称南人为"蛮。,故取名为蛮庄,此村名有损民族尊严,于1981年经固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取兴旺发达事业有成之意,更村名为兴业庄。村有矿泉水井一口,水质甚好,很有开发价值。

三公庄: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有卢、李、邓三姓氏人迁此定居,取村名为三公庄。

桑叶口:
西邻高碑店市。明末此地有一大片桑树林,有人迁此定居,因村址于赵王河堤口,故取名桑叶口。

李洪庄:
明永乐二年(1404),李洪、李忙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其兄李洪名字定村名为李洪庄。

圈头:
明永乐末期,约永乐十八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0~1424),有七姓迁此立庄,开始居住较分散,后归集到一起,故取村名为圈头。

新房子: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张、李两姓迁此立庄,以其二姓氏取村名为张李庄。后薛铺头村又迁来多户,同时家家盖起新房,遂将村名改为新房子。

圈头营:
清顺治初期,约顺治元年至顺治七年( 1644-1650),旗人迁此圈地建村,故取村名为圈头营。

寺尚:
固马公路从村西通过。明正德初年(1506),此地修建万泉寺,有人在寺旁建村,取村名为万泉寺,简称寺上,后衍为寺尚。

朱铺头:
明初有条赵王河流经此地,以捕鱼为生的朱姓渔民,在此河滩上搭铺定居,以其姓氏取名为朱家铺头,后衍为朱铺头。

王铺头:
明初有条赵王河流经此地,以捕鱼为生的王姓渔民,在此河滩上搭铺定居,以其姓氏取名为王家铺头,后衍为王铺头。

薛铺头:
明初此地有条赵王河,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薛氏家族,在此搭铺定居,以其姓氏取名薛家铺头后衍为薛铺头。

高铺头:
明初此地有条赵王河,高姓渔民在此捕鱼,搭铺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为高家铺头,后衍为高铺头。

固安户:
明末有几户人家迁此,建村定居,因村址位于固安县境最南边,恰似县境门户,故取村名为固安户。

马庄:
始建于宋朝。宋徽宗宣和初(1119~1122),此地修建真武庙,有马姓人到此定居,住于庙西
北,取村名为小马庄。元代称"驸马庄。,为坊社村。明代又迁来多户定居,形成大村镇,定村名为"马庄”。

固安村名由来—柳泉

柳泉村:
建于明初,当时此地柳树郁郁成荫,故取名柳泉店。在科举时代众多士子取道于此往来北京。南有柳泉店,北有榆垡镇,故有士子写诗道:“柳泉柳花飞柳絮,榆垡榆树落榆钱。”辛亥革命时期改称
柳泉。

四里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当时村附近曾设一路铺,以供行人歇脚与护路,因距固安县城十四里,取名十四里铺,1937年改称四里铺。

北辛街: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当时村南北口各有石门一座,北门两侧分列土壕两堵,形似双龙,故得村名双龙庄。清光绪末,因村坐落在柳泉北门外,故改称北辛街。

团亭:
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村建亭子五座,为行人歇脚之用,后有高、孟、祖三姓在此落户,置产立庄,取村名团亭。

马家屯: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建村,明崇祯十一年(1638),旗人鲍姓在此跑马占圈,划地立庄,因其家族属于皇亲国戚,取名鲍皇庄,辛亥革命后马姓增多,改称马家屯。

郝家务:
明永乐三年(1405)建村,村南北东西各建玉皇、三官、奶奶庙宇,村中有武道庙两座。六庙位置恰似凤凰展翅,故称凤凰村,清光绪年间改称郝家务。

于沿村:
唐光启年间(885~888)建村。村东数百米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村路经此塔,于姓落户早,故取村名于沿村。

高沿村:
唐光启年间(885~888)建村,村西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村路经此塔,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高沿村。

甄沿村:
位于柳泉镇政府驻地东南偏北3公里处。唐光启年间(885~888)建村,村北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村路经此塔,甄姓落户早,故取村名甄沿村。

丁各庄:
明永乐元年(1403),由山西迁来丁氏补锅匠在此定居,取名丁家庄,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称丁各庄。

北程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有程姓在此定居,得村名北程村。

老虎官:
唐光启年间(885~888)建村,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村路经此塔,扈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扈沿村。清光绪年间改叫老虎营。

北义厚:
明洪武初年(1368)建村。当时村南挖了一渠沟,取村名为北泥沟,清光绪年间衍为北义厚。

南义厚:
明洪武初年(1368)建村。当时村北挖了一渠沟,取村名为南泥沟,清光绪年间衍为南义厚。

刘家营:
唐光启年间(885~888)建村,村北三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明代重修,毁于1958年)。因村路经此塔,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刘沿村。

清光绪末改称刘家营:
明永乐初年(1403),由山西洪洞县龙庆洲百草洼有位刘拔贡(字汉侯)迁此落户,取村名无畏村,清光绪年间改称无为村。

北房上:
唐光启年间(885~888),王姓在此建村,村北3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因村路经此塔,
王姓落户早,故取村名王沿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房上。

无为屯:
明永乐三年(1405),有旗人柳氏家族到此落户,因位于无为村东偏南,故取名前无为、1937年改称无为屯。

无为庄:
太平河流经村西。明崇祯年间(1628~1644),由无为村迁出部分村民到此立庄,称无为庄。

南房上:
明洪武初年(1368),有于、李、宋三姓到此定居,因三人名宇中全都带有"安"字,取村名三安屯,辛亥革命后改称南房上。

淮安寺:
明洪武年间(1368~1399),此地建立寺院座,名叫淮安寺,立村借寺名称淮安寺。

半边店:
京开公路从村中通过。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因大部分居住于京开公路东,一些人以开店为生,故称半边店。

固安村名由来—东湾

东湾:
固东公路终于此村,村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6)。相传大清河水流经此处时成骆驼湾状弯
曲,后因村落扩大,形成东西两村。此村居东,称东骆驼湾,后简称东湾。

马申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马、申二姓氏在此定居,故称马申庄。

辛仓: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建村。因此地原建立有一仓库,称旧仓,后村民陆续搬到村东居住,将原址改成耕田,改村名为新仓,后衍”新”为”辛”,称辛仓。

西曹庄:
村西有大清河通过。明天顺年间(1457~1465),曹氏迁此立庄,称曹家庄子,民国十六年划分为东西两村。此村居西,称西曹庄。

东曹庄:
明天顺年间(1457~1464),曹氏迁此立庄,称曹家庄子,民国十六年(1927)划分为东西两村。
此村居东,称东曹庄。

杨家屯:
坐落于大清河东岸。元末,杨氏在此定居,称杨家屯。

柳斌屯:
坐落于大清河东岸。明崇祯年间(1628~1645),刘氏定居于大清河东岸,故名刘陂营,村中柳杩繁茂,1942年八路军改称为柳斌屯。

西湾:
明宣德年1司(1426~1436),相传大清河水流经此处时成"骆驼湾"状弯曲,后因村落扩大,形成东西两村。此村居西,称西骆驼湾,后简称西湾。

西大营:
明洪武年间(1368~1399)有军队在此扎营,后有几户定居,取名大营,后依方位称东西大营。此村居西,故称西大营.

东大营:
明洪武年间(1368~1399),有军队在此扎营,后有几户定居,取名大营,后依方位称东西大营。此村居东,故称东大营.

何皮营:
明正统年间(1436~1450),有何、杨、邝姓在赵王河边定居,因何姓家族大,何陂营,后衍。“陂”为“皮”称为何皮营。

小南巷: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名为九楼庄,民国三十六年(1947)因与大南巷相邻,改称小南巷。

大南巷: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当时因街道胡同较多,取村名为大南巷。

半边街: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建村。居民建房都集中在马路的一侧,故取名半边街。

半截塔:
辽大安五年(1089)立村,谢姓落户早,故为谢家庄,辽天庆末修了一座较矮的塔,改名为半截塔。

李胡庄:
大清河流经村西。明隆庆年间(1567~1573),有个大胡子李姓人在此居住,得村名李胡子庄,后
衍为李胡庄。

唐皮营:
明正统年间(1436~1450)有唐姓在赵王河边定居,得名唐陂营,后衍为唐皮营。

小范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村中有一座庙,由于赶庙人多,有人开设饭庄,故得村名大饭庄,后衍为大范庄。后有人迁到村北居住,得村名小范庄。

北固城:
此系古村,建村于金末。当时因村周围建寺如座城池,得村名古城,后衍化北固城。

大范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村中有一座庙,由于赶庙人多,有人开设饭庄,故得村名大饭庄,后衍为大范庄。

苏各庄:
位于东湾乡政府驻地南偏西4公里处。明正德年间(1506~1522),有苏、郭二姓在此定居,得村名苏郭庄,后衍为苏各庄。

南固城:
此系古村,建村于金末。因坐落在北固城南边,取名南固城。

黑家营:
大清河流经村西。此系古村,建村于宋嘉定十四年(1221)。据传曾有军队夜间在此扎营,故称黑扎营,后衍为黑家营。

小西固城、大西固城:
此系古村,建村于金末,有人在此定居,因坐落在南固城西边,故称西故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分大小两村,大村名大西固城,小村名小西固城。此村名为大西固城。

苏家桥:
村东有忙牛河由北向南流经。村建于明朝。据村古碑文记载。”明朝天启四年(1624)重修苏家桥关帝庙。”此村称苏家桥,后衍为苏桥。

南公由:
此系古村,建于宋辽时期。公由村明以后有南、北、中之分,俗日三公由。其初原为一村,名曰“公由里”,又名"中由里”,概统三公由而言。此村居南,称南公由。

大义尚: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山西洪洞县大刀王勇领兵打仗,为保卫国家,在卢沟桥阵亡。死者家属到此地定居建村,为纪念王勇大义的风尚,取名大义尚。

五义桥:
明永乐三年(1405),有万、洪、李、杨、郭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都在忙牛河上建木桥以供行人通过,以取名万桥、洪桥、李桥、杨桥和郭桥。1946年五个村与小义尚并为一个村,取村名五义桥。

幸福村:
忙牛河从村西通过,宋治平年间(1064~1068),宋军与辽军作战,在此扎营,因辽称宋为南蛮,所以称此为蛮子营,后有人在此定居,得名蛮子营。1982年地名普查时,此村名有损民族尊严,改名幸福村。

太子务:
宋治平年间(1064~1068),宋、辽两国交战,辽军占领固安县境以后,辽国的太子曾领兵在此驻扎。后来人们在此建村,故取名太子务。

袁桥:
村东有牤牛河由北向南通过。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袁氏迁居此地立庄
,由于在牤牛河修建一座桥,供行人通过,以其姓氏取名为袁桥。

花科: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周氏迁此居住建村,种植一片花园,故得名花科。

吴家屯: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吴氏迁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吴家屯。

大辛庄:
分为大辛庄东和大辛庄西两个行政村。此系古村,建村于元朝,原名孝感村。

毕庄:
忙牛河从村西通过。明永乐年间(1403~1425),毕氏由山东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毕家
庄,后有人迁至村西自己立一庄,定名毕庄,后两村合一,得名毕庄。

马大人:
明万历初年(1573),马姓到此居住,后马氏后代有在朝廷做官的,人称马大人,故此村得名马大人庄。

余粮店:
忙牛河从村东通过。明万历年间(1573~1620),马氏在此定居,并开了一个客店,因招待热情,人称"无疆店。1958年改名为余粮店。

彭庄:
明嘉靖初年(1522),彭氏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彭家庄,后衍为彭庄。

小杜庄:
明永乐二年(1404),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杜家庄,后分为大小两村,大村叫大杜庄,小村叫小杜庄。此为小杜庄。

大杜庄:
明永乐二年(1404),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杜家庄,后分为大小两村,大村叫大杜庄,小村叫小杜庄。此为大杜庄。

高庄:
忙牛河从村西通过。明万历年间(1573~1620),高姓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高庄。

郑庄:
忙牛河从村东通过。明永乐三年(1405),郑、王翁婿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郑取名郑庄。

孙庄:
忙牛河从村西由北向南通过。明永乐二年(1404),孙姓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孙庄。

姚庄:
明万历初年(1573),姚氏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翁婿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郑取名郑庄。

孙庄:
忙牛河从村西由北向南通过。明永乐二年(1404),孙姓在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孙庄。

姚庄:
明万历初年(1573),姚氏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姚庄。

小集:
忙牛河由西北向东南从村东通过。北宋年间,有王、孙、杨三姓迁此定居,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过丞相,故取名丞相庄,又因村中有一个小集市,改称小集。

固安村名由来—渠沟

渠沟:
其村名源于古督亢泽之“曲洛沟”。《日下旧闻考》载:“县西南有曲洛沟镇”,曲洛沟水隋代即以湮塞,渠沟建村至迟当在隋代以前。全村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北罗垡:
明初有人迁此立庄,因村北地势低洼易涝,故称北落垡,后衍为北罗垡。

闫家务:
明永乐二年(1404),闫氏迁此立庄,故称闫家务。

小冯村:
忙牛河流经村东。元末冯氏迁此安居因此处有一大土岗,故名冯家岗,明万历年间重修奶奶庙时改称小冯村。小冯村古典音乐会已有600余年历史,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王马:
郑村干渠从村中流过。分为大王岛西村和大王马东村两个行政村。西汉末年,王莽率兵在此驻扎,得名王莽庄,明万历年间改为王马店,清朝改称大王马。

小王马:
北宋太祖年间(960~976),有人居住于此,太祖赵匡胤路过此地,定名为海演庄,因其北邻大王马,清朝改称小王马。

白得碾
忙牛河流经村东。明初此地发大水,冲到此处一个碾子,故称村名为白得碾。

褚家营:
忙牛河流经村西。明初褚、贸二氏迁此建村,得名褚贸营,后衍为褚家营。

东辛庄:
虹江河流经村东。此系古村,建于宋朝,因其位于赵王河与虹江河之间,故称双河庄明初被大水淹过后,又重新建立东西两村,因此村居东故称东辛庄。

西辛庄:
虹江河流经村东。分为西辛庄一西辛庄二、西辛庄三3个行政村。此系古村,建于宋朝,因其位于赵王河与虹江河之间,故称双河庄明初被大水淹过后,又重新建立东西两村,因此村居西,故称西辛庄。

周家务:
此系古村,建于辽代。因周姓迁此建村,称周家务。

北黄垡:
分为北黄垡东和北黄垡西,两个行政村。此系古村,建于唐朝。明初,因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三个村,依因位置分叫北黄垡、中黄垡和南黄垡。此村居北,故称北黄垡。

中黄垡:
固马公路通过村西。此系古村,建于唐朝。明初因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三个村,依因位置分叫北黄垡,中黄垡和南黄垡。此村居中,故称中黄垡。

南黄垡:
固马公路通过村西。分为南黄垡一、南黄垡二、南黄垡三3个行政村。此系古村,建于唐朝。明初因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三个村,依因位置分叫北黄垡,中黄垡和南黄垡。此村居南,故称南黄垡。

孔庄:
固马公路通过村西。明洪武末期,约洪武二十七年至洪武三十二年(1394~1399),燕王到北时,其先行孔氏不忍目睹杀人,行至此地弃回定居,称孔家庄。1974年后衍为孔庄。

固安村名由来—彭村

方城:
固马公路从村东南北通过。分为方城一村、方城二村、方城三村3个行政村。此村系古村,
建于西周时期,据《固安县志》记载,燕王喜十二年,赵将李牧攻燕取方城,此方城即为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为汉方城县治故址。

彭村:
其村建于明代以前,据《永乐大典》载,明初彭村为乡社驻地,有集市,可见村落较大。全村分为彭村东村、彭村中村、彭村西村3个行政村。

马坊:
北宋末年,宋兵与辽兵交战,此地是宋军喂马之地。后有人迁居于此,称马坊。

甜水营:
北宋末年,宋军与辽军交战,此地是宋军用来迷惑辽军的一座空营,后被辽军占领,有人到此定居,由于人称辽军为鞑子,故得名鞑子营,1982年将村名改为甜水营。

贝子坟:
清初,朝廷有一贝子葬埋此处,且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贝子坟。

后营:
此地原系彭村后街,明崇祯初期,约崇祯元年至崇祯六年(1628~1633),有一吕姓财主势力较大,自立一村,称后营。

石各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07),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十家在此定居,取名十家庄,后衍为石各庄。

前石家务:
明永乐三年(1405),李、陈、王、轩四姓十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十家务,后衍为石家务,又由于有人在村北立庄,故称前石家务。

后石家务:
明末由前石家务迁来两户人家到此立庄一因位于前石家务村北,故称后石家务。

张村:
固马公路从村东通过。明永乐末年(1418~1425),张龙、张虎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彭村,因受欺压,后搬迁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张村。

南荆垡: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建村。此地有条赵王河。河岸产荆条,有人在河南岸定居,靠用荆条编制筏子为行人过河摆渡,故称南荆垡。

北荆垡: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建村。此地有条赵王河。河岸产荆条,有人在河北岸定居,靠用荆条编制筏子为行人过河摆渡,故称北荆垡。

肖外河、葛外河、滑外河、李外河、路外河:
据碑文记载,此系古村,原名北罗城,明永乐三年(1405),有李、肖、路、葛、滑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后北罗城被洪水冲散,水过后,村民分立村庄,各村以李、肖、路、葛、滑姓人多户大,为纪念原籍,故分别以姓氏取名肖外河、葛外河、滑外河、李外河、路外河。

白家村:
明永乐三年(1405),白泽、白坤兄弟二人到此建村,以其姓氏取名白家营,后改称白家村。

小辛庄:
清康熙初年(1662~1672),有人从袁庄迁此立庄,取名小新庄,后衍生为小辛庄。

袁庄:
明永乐末期,约永乐十八年至永乐二卜三年(1420~1425),袁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袁家庄,后衍为袁庄。

荆垡营: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此地有条赵王河,河岸盛产荆条,有人在河堤定居建村,靠用荆条编制成筏为行人过河摆渡,故称荆筏营,后衍为荆垡营。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齐家务:
明永乐初年(1403),齐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齐家务。

周家场:
此村建于明初,至清乾隆初年(1736)有位为皇帝管理衣物的周姓官员,因年岁较大,弃官为民,在此置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周场,后衍为周家场。

固安村名由来—礼让店

礼让店:
此村建于唐光启年间(855~888),村附近修建十几座大庙,宣传孔孟"仁义礼让"之道。村人崇尚仁义、礼让,故取村名为“礼让店”。

关各店: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有人迁此立医因村附近有座关羽殿,建筑雄伟,人称关阁大殿。故取村名关阁殿,后衍为关各店。

后屯
北宋建隆年间(960~963),宋军与辽军交战,在此屯粮,当时有前屯兵、后屯粮之说,后有人在此建立村庄,取名后屯。

贾各庄:
此村建于元朝。据传此地有条河,河两岸各建立一小村,将此河夹在中间,故取村名称东夹河庄、西夹河庄,后西夹河庄迁走,东夹河庄衍为贾各庄。

闫家庄:
此村建于宋代。相传北宋有条河(名北河沟)在这里通过。在此设一卸盐码头,有人在此建村,以其称盐家码头,后改称闫家庄。

蔡家村
此村建于明代。明万历末期,约万历三十八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10~1620),蔡氏在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为蔡家村。

韩家庄:
此村建于明代。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韩氏在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为韩家庄。

康家务:
此村建于宋金。相传宋金时期,这里有条赵王河,此地是停船的码头,称坞。康氏迁此定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康家坞,后衍为康家务。

齐家村:
此村建于明代。明永乐三年(1405),齐氏在此建村,称齐家村。

太师庄:
郑村干渠从村东通过。此村建于辽代。因此地有一座太师墓。故称太师庄。

胡家庄:
此村建于明代。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胡氏在此立庄,称胡家庄。

屈家营:
此村建于明初。明永乐年间(1403.1425),此地有屈、胡、刘、林、路、贾、康七大姓居住,因屈姓户大人多,故以屈姓称屈家营。著名的屈家营古乐已有600余年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沙河口:
建有全县最大的旧木材市场,且交易十分活跃。宋朝建村,因村西有条赵王河,此村建立于河口附近的沙滩上,故得名沙河口。

野场:
此村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此地原是辛家村闫姓的一个野外场院。有人在此看守,繁衍成村,称闫野场。后称小野场。

相公庄:
郑村排渠从村西通过。此村建于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因村旁边有一坟墓,传说是相公坟,故以此取名相公庄。

大楮林:
据碑文记载,唐景福元年(892),有人在此地一片大楮树林旁边建村,故得名大楮林。

固安村名由来—东红寺

东红寺:
东红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因村西有一大寺,寺内匾书"大红寺”此村坐落在寺东边,故取名东红寺。

礼和务: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6),村东有一大土疙瘩生长金角花,取村名为金角庄。北宋靖康元年(约1126)宋军部分兵卒失落于此,与村民和睦相处,故改称礼和务。

西内:
明永乐二年(1404)迁来两户定居,因东邻小中内,故称西内。

小中内:
此村建于后晋(936~947),后因相距固安县城和永清县城中心都是20华里。故取名中肉村,1978年改称小中内。

东洋屯、西洋屯:
东、西洋屯中间,原有一寺名为“开泰寺”,明万历初年(1573)重修寺院,东西两侧各一小屯合称开泰庄。清光绪二十年(1894)分村治理,寺东得名东阳屯。寺西得名西阳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东、西洋屯。

北市:
明永乐初年(1403),周、王、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到此定居,因位于西市北边,故称北市。

南庄:
此村原与礼和务为一村,坐落于礼和务南边,中间隔一菜园,称礼合务南庄。民国二十一年(1932)分为两村,称南庄。

永兴庄:
明永乐初年(1403),蔺姓在此定居,取村名蔺辛庄。后厍姓等陆续迁人此村,清末改名永兴庄。

张家务:
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因张姓户大人多,取名张家务。

张东内:
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因张姓在此定居,东邻小中内,故称张东内。

刘东内:
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建村。因刘姓在此定居,东邻小中内,故称刘东内。

杲小营:
明永乐初年(1403),杲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杲小营。

李东内:
明永乐初年(1403),李家弟兄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内村东,故称李东内。

西市:
明洪武年间(1368~1399),此村是专卖苇席的集镇,故取村名席市,后衍化为西市。

郑东内:
明永乐初年(1403),郑姓从山西洪洞县移居在此,因位于小中内以东,故称郑东内。

板材:
明永乐初年(1403),刘姓从河间到此定居,因村被官府指定加工木材,故称板材村,后称板材。

隋辛庄:
明永乐初年(1403),隋姓移居此地,称隋辛庄。

西红寺:
明嘉靖初年(1522~1528),村东修一大寺,寺匾书"大红寺。,此村居寺西,故称西红寺。

其林庄:
此村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一户人家牛产一怪物,似传说中的麒麟,故取名麒麟庄后衍为其林庄。

贺家营:
明永乐初年(1403)建村。当时因村东有一大寺,取村名东红府寺。后因居民多数姓贺,改称贺家营。

高小营:
此村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因高姓户大,取村名高小营。取村名高小营

大曹营:
北宋元丰年(约1078)建村。当前珛吕,户人家,其中曹姓人口居多,故取村名大曹营。

大韩寨位:
回民聚集村。分为大韩寨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行政村。此村为古村,建于西周。北宋年间,辽国大将韩昌率兵南进,在此地扎过营,又因村子较大,故称大韩寨。

小韩寨:
此系古村,建于西周。北宋年间,辽国大将韩昌率兵南进,在此地扎过营,又因村落较小,故称小韩寨。

王家务:
此村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因王姓居多,故称王家务。

臧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有4户臧姓在此定居,故称臧家庄,后衍为臧庄。

北宋村:
北宋年司,宋军与辽军交战,宋在此驻军,故称北宋村。

慕贤营:
明永乐年间(1403~1425),有移民在此定居。因居民羡慕贤良,取名慕贤营。

齐家营:
明永乐元年(1403),齐姓到此定居,称齐家营。

固安村名由来—知子营

知子营:
建于元初,原名“马庆店”,据清咸丰年间《固安县志》载:元伯华丞相屯军于此,其家报生子遂改“马庆店"为"知子营”。史料又载元左丞相忽鲁不花在马庆店扎屯质子军,质子军营简称为质子营,后衍化为知子营。此为又一解戴有人以为伯华丞相即是忽鲁不花左丞相,只是译音后写法不同而已。

豆家铺:
永定河流经村北。清顺治十八年(1661)护堤搭铺,有窦姓在此居住,后陆续有人迁来定居,因窦姓居住早,故称窦家铺,后衍称豆家铺。

纪家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此地有姬姓居住,称姬家庄,后衍为纪家庄。

东礼村:
建于明代,位于永定河南堤下,为敬奉河神之意,邛卜名大礼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永定河决口,将村冲为两部分,此村居东,为东礼村。

丁村位:
处于永定河南堤,此系古村,建村于明初。因丁姓在此居住早,故取名丁村。

梁各庄:
地处永定河滩。清光绪初年(1875)建村,因梁姓在此居住早,故称梁各庄。

早科:
明万历初年(1573),张姓在此居住,因此处树林野草丛生,故称草科,新中国成立后衍称早科。

河津:
此系古村,建于元明时期。因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永定河决口,附近村民受灾,由北向南迁出,此地设有摆渡口,称此为河津。(注。津"指渡水的地方。)

东湖庄:
廊涿公路从村中穿过。建村于金代,至明万历初期,约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1573~1583),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莲池。村位于湖东岸,称东湖庄。

西营:
建村于清光绪初年(1875),因位于知子营村西,称西营。

辛务:
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防永定河决口,此地设有汛物场,后将汛物衍化为辛务。

小东湖:
明万历初年(1573),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莲池。村位于湖东岸,称小东湖。

杨家庄:
建村于明万历初年(1573),因杨姓居多,故称杨家庄。

东太平:
建村严清顺治年间(1644~1662),因处于永定河南岸,经常闹水灾,附近很多村庄深受其害,地势较高,居住安全,很多人陆续迁于此处,称太平庄,因与大杨先务乡的太平庄名字相同,1982年改为东太平庄。

马庆:
明嘉靖年间1522~1567),浑河徙县城北,东流到纪家庄分为二支,南支泾为马庆河,据此河取名为马庆。

古庄:
此系古村,建于明朝。因此地原是一大片树木杂草,有人在此居住,称孤庄,后衍为古庄。

前白垡、后白垡:
元末顺帝年间(1333~1350),有人在此居住,村处永定河南堤下,白碱沙滩,居民以往地为生,称为白垡村,后因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两村,村居前,为前白垡,村居后,为后白垡。

何家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何姓在此定居,称为何家庄。

南套、北套: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永定河决口,此处堰高没有冲到,形成套堤,以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于南堤南北部,村居南,称南套。村居北,称北套。

前黄垡:
元末顺帝年间(1333~1350),李姓在此居住,此处地势高,远望似黄土岗,得名李家黄垡。因村北邻杨家黄垡,后改叫南黄雀,又为区别于渠沟乡南黄垡,1982年改称前黄雀。

后黄垡:
元末顺帝年间(1333~1350),李姓在此居住,此处地势高,远望是黄土岗,得名李家黄垡。因村北邻杨家黄垡,后改叫北黄垡,又为区别于渠沟乡北黄垡,1982年更名为后黄垡。

东小屯:
建于南宋景炎初年(1276),当时此地是一片荒丘,东住刘姓,西住谭姓,两屯相对,此村居东,称东小屯。

西小屯:
建于南宋景炎初年(1276),当时此地是一片荒丘,东住刘姓,西住谭姓,两屯相对,此村居西,称西小屯。

南屯、北屯:
此系古村,唐光化年间(898~901),因对官府的指令从不违抗,故称顺民屯,后分为南北两村,村居于南,称南顺民屯,村居于北,称北顺民屯,1949年后称南屯、北屯。

大北营:
村建于明朝。因沈姓居多,故称沈家小营,民国三卜一年(1942)因与永清县南营相邻,改称大北营。

南解家务:
此系古村,建于辽金。因谢姓居多,取名谢家务,后分为南北两村,村居南,称南谢家务,村居北,称北谢家务。新中国成立后改叫南解家务、北解家务。

固安村名由来—公主府

袁各庄: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八年(1403~1410),袁姓在此定居建村,称袁各庄。

朱各庄:
明初,皇帝朱元璋出兵打仗路过此地,后为纪念,取名朱各庄。

大王村:
明初王姓迁此建村,得名王村,后王姓繁衍为大户称大王村。

后西丈:
此系古村,建村于元朝以前。据村中明初三官庙碑文载,此村称后西张,民国后衍为后西丈。

前西丈:
元至正年间(1341~1368),此为两个小村,在东村有一瓦窑,称烧瓦营。西村张氏为一大家族,称西张,故取名前西张,明永乐年后与烧瓦营合为村,称前西张,新中国成立后,衍张为丈,称前西丈。

大留村:
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1403~1407),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大刘村,后衍刘为留,称大留村。

胡各庄:
元末此处是胡家庄园和家庙,明初有人到此安居,称胡各庄。

沙陀:
此地处于永定河古道沿岸,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人到此定居在沙疙瘩上,依地势取名沙陀。

十里铺:
明末清初县境南北大道为兵防要线,五里设一屯,十里设铺,在此曾设铺驻兵,因位于城南,称南十里铺,后衍为十里铺。

吉城:
此系古村,名鸡城,清光绪年间(1875~1909)重修奶奶庙,碑文载此处为集城,后取吉祥之意,衍为吉城。

东、西塘洋:
东西两村相邻仅100米。西塘洋建立于元皇庆年间(1312~1314),此处永定河北岸。原为两个小村,东南居民处于洼地,称塘村,西有杨氏居住,称杨村,合并后称塘洋村,明初有人迁居村东立村,名东塘洋,西边立村叫西塘洋。

雀台寺:
此为古村,春秋战国时,赵国李牧守边在此修一将台,高丈余,其上广平数百步,为雀台。在雀台东修一福严寺,后有人定居于此寺庙西,称雀台寺村。

野场:
清初此地是永清县庄子上思家打谷场所,后迁来几户于此安居,以场主姓得名思家野场,后衍为野场。

公主府:
始建于明初,原名“聚粮屯”,据清咸丰九年(1859)《固安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荣昌公主屈嫁荆垡营杨姓,因距西南数里,在此建府,随将聚粮屯改为公主府。又有民司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未成功之前,打仗失败流落至此,有对打鱼的父女收留了他,给了他好吃好喝,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出于感恩收此家女为干女儿,此村得名公主府。

金卜拉:
此系古村,建村于元朝。原称金各庄,清顺治期间,清军人关后在此搭铺驻扎,故改称金铺喇,后衍为金卜拉。

朱村:
村北有东干渠和固东公路通过。明永乐初期,约永乐元年至永乐八年(1403~1410),朱姓在此定居,得名朱家村,后衍为朱村。

固安村名由来—固安镇

翟家圈:
清初翟姓在此围地安居,得名翟家圈。

高庄头:
系古村,名“屯口”,明洪武元年(1368),闹大旱和流行疫病,移居死亡甚多,最后只有一户。明永乐元年(1403),高崔二氏从山东迁居至此, 改村名为高家屯,明末又衍为高庄头。

南石匣:
此系古村,该村庙中匾书,村名“南时夏”。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此庙重修,村南官坑中挖出一个石头匣子,故村名叫南石匣。

北石匣: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王氏在此定居,因位于南石匣村北,依方位得名北石匣。

小西湖: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莲池。有人建村于池西,取名西湖庄。明天启年间(1621~1628),从西湖庄迁出几家在此建村,得名小西湖。

祖家场:
廊涿公路从村中东西穿过。明嘉靖初期(1522~1532),祖姓为段姓看坟墓居住于此,后繁衍成村,取名祖家场。

李家场:
清朝李姓在此定居,取名李家场。

侯杨庄:
侯杨庄原为两个小村,东居杨姓,为杨家场, 西居侯姓, 为侯庄子,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间,两村合为一村,取名侯杨庄。

中石匣:
明崇祯年间(1628~1644) 建村,因位于南北石匣当中,故称为中石匣。

小龙堂:
此系古村,<固安县志> 记载, 县西南二里许相传平地涌泉,高尺许。甚甘洌, 痼疾人饮之即愈。故其地名灵堂,后衍“灵”为“龙”,由于居住分散,自然形成大小两村,其大为大龙堂,其小为小龙堂。此村为小龙堂。

大龙堂:
此系古村,<固安县志>记载,县西南二里许相传平地涌泉,高尺许。甚甘洌,痼疾人饮之即愈。故其地名灵堂,后衍“灵”为“龙”,由于居住分散,自然形成大小两村,其大为大龙堂,其小为小龙堂。此村为大龙堂。

吕家营:
村西有京开公路通过,村东有京九铁路通过。村西有全县最大的变电站。宋末(1265~1278),吕姓在此看树林安营,后来陆续有人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吕家营。

小梁渠:
此系古村,建于元朝。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至此定居。因此地渠沟较多,故依地势取名梁渠,又因其村落小,称小梁渠。

南五里:
村东有京开公路南北通过。清康熙元年(1662),军防沿交通要道设五里一铺,此地位于城南五里,得名南五里铺,1949年简称南五里。

东关:
村西有106国道通过,村北有新中街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南关:
村北有新源街通过,村东有106国道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西关:
村西有固马公路通过,村南有新源街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东街:
村东有106国道通过,村南有新源街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南街:
村东有 106 国道通过,村南有新源街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西街:
村北有新中街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北街:
村东有106国道通过,村北有廊涿公路通过,地处固安县城区。

村名,是乡村的第一张名片,是一个体积虽小但内存巨大的信息储存盘。好的村名,给人带来无限遐思,留给人无尽回味。时下,乡村正在日益萎缩,一些乡村成为老弱之家和青壮年的春节短暂居住点,一些乡村荒芜成遗址,这些村名不管是好是坏,很快就会成为历史,叫什么似乎已不再重要。留住村名、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

200人点赞
52万固安人办事必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3

半杯咖啡 2019-7-14 16:39:04 显示全部楼层
真挺全的
52万固安人办事必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巡山小妖 2019-7-14 16:44:15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大龙堂的,我们村名来历还挺有意思的
52万固安人办事必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巡山小妖 发表于 2019-7-14 16:44
我是大龙堂的,我们村名来历还挺有意思的

小龙堂的来了
52万固安人办事必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