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孝文化知识宣讲——孝的演进(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孝观念的形成与完善。
       孝自西周开始与宗法、政治发生联系,西周宗法制采用祭祖的宗教方式,吸取孝的精神,使祭祖成为孝的重要内容,孝因而宗法化,乃至政治化。这个时期,春秋战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生产的进步,分封制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以强凌弱、背亲忘祖的现象常常发生,宗族势力登上社会舞台。家族势力以至于个体小农家庭在社会上逐渐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备孝道。
       1、距今约2500年前,孔子出现。孔子及其学生在西周孝德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力发挥,成果卓著。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而成熟。孝道理论由孔子奠基,而在哲学上进一步将其体系化、思辩化的人物则是曾子、孟子。养亲、敬亲、谏亲与全体、贵生,构成曾子人伦之孝的基本框架。
       《孝经》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传以后的儒家思想。《孝经》——孝道形成的标志性成果。孔子将孝之为道的理念体系化,集中体现在《孝经》一书中。

       2、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在孝道理论方面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


       3、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进一步发挥,把家庭伦理之孝推已及人,从而由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这样原本是家庭道德规范的“孝”超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扩大成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就成为必然。至此,孝成为一套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相当完备的道德体系。这一道德体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牢牢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81人点赞
52万固安人办事必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